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六棱大麦测序品种Morex绘制了穗部发育的时空转录组图谱。[详细]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刘波研究员团队在中华绒螯蟹功能性添加剂开发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静电场强度辅助冰温贮藏下宰后早期生鲜肉保水性的变化规律。[详细]
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发布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配套法规《现行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及基于风险的人类食品预防性控制措施》(21 CFR Part 117),要求输美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该法规要求。[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在New Phytologist 发表了题为“The self-compatibility is acquired after polyploidization: a case study of Brassica napus self-incompatible trilinear hybrid breeding system”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自交亲和的分子机制。[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前期,课题组利用小麦远缘杂交材料,研究四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起源及快速二倍化;利用二倍体及四倍体长穗偃麦草的优良基因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本研究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从头创制一系列人工合成小麦材料,探讨不同基因组着丝粒瞬时适应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的方式,解析多倍体基因组核型稳定的机制,为其他多倍体作物及潜在野生近缘种着丝粒的重新驯化奠定基础。[详细]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级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王旭峰发明的“一种富集净化河豚毒素的磁性分散固相萃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22 1 0897712.2。该发明可为河鲀鱼、织纹螺等生物样品中河豚毒素的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唐永凯研究员团队在中华绒螯蟹EsPrx4基因克隆及抗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咖啡豆油脂微胶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探明了复合凝聚剂热稳定性及作用机制并对其热行为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解释了绿咖啡油微胶囊中油脂氧化和释放机理,该研究结果为延缓绿咖啡油在加工运输消费过程中的氧化,及绿咖啡油的高值化利用和咖啡精深加工及产品贮藏稳定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地生态遥感创新团队,在揭示中国北方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压力下肉牛采食量和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扇贝具有超富集镉的特性,其对镉的蓄积及其食用安全评估研究一直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对扇贝的重金属蓄积规律进行研究,并率先运用体外仿生消化模型结合镉的形态分析技术研究揭示了扇贝不同组织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形态转化规律。[详细]
11月1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海南省万宁市林兰集团林宝种业有限公司对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主持、该公司参与完成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院士创新专项)“海水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创建与种质创制”中有关红九棘鲈(红瓜子斑)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现场验收。[详细]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刘波研究员团队在罗氏沼虾低鱼粉饲料开发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详细]
11月28日,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公示2023年度11月份(第二批)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意见,其中,食品领域有10个项目通过通过绩效验收评价。[详细]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比率荧光纳米探针协同同步荧光法用于食品中亚硝酸盐的高效检测。以市售常见肉制品为检测对象,样品中的亚硝酸盐与比率荧光纳米探针表面的氨基相互作用后形成重氮盐,导致蓝色荧光猝灭,进而反映出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浓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