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度青年科技人才专项拟立项项目,食品领域有14项。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穿戴式步态分析的奶牛早期跛行识别方法,为解决规模养殖条件下奶牛早期跛行的自动识别难题提供了新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计算机与电子(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上。[详细]
10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布了首个万份水稻群体变异图谱,为进一步探究水稻群体遗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邵长伟研究员团队通过创建工程化外泌体靶向递送功能分子(miRNA)至鱼体性腺,实现了对性别关键基因的精准调控。这是工程化外泌体在水产动物中的首次开发应用,将在水产动物基因功能精准调控及生殖干细胞靶向移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详细]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团队采用了电子鼻、电子舌、TPA、HS-SPME-GC-MS和LC-MS技术对以单一蚕豆饲喂而成的脆肉鲩的肌肉结构和风味进行了表征并构建了风味形成的代谢网络。总体而言,相对于普通草鱼,脆肉鲩质地增加,但风味显著改变(如脂肪味增加),这种改变与氨基酸、脂质和核苷酸的代谢有关。该发现有望为草鱼风味提升的调控机制提供新见解,也为其他淡水鱼肉质风味研发提供重要启示。[详细]
本研究探讨了急性盐度胁迫下对罗氏沼虾的多重影响,证实了高盐胁迫通过诱导血淋巴渗透压升高,引发氧化应激,触发机体抗氧化反应,并引起免疫应激,导致罗氏沼虾鳃组织结构损伤和凋亡,初步解析了罗氏沼虾响应急性盐度胁迫的调控机制,为后续罗氏沼虾苗种培育及抗逆(盐)新品系研究提供参考资料。[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所养殖团队以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研究对象,通过脑室注射葡萄糖和葡萄糖代谢拮抗剂的短期实验,验证了鳜下丘脑是否存在葡萄糖感知系统,并阐述了AMPK/mTOR信号通路在鳜食欲调控和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大豆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分析,鉴定到影响大豆种子百粒重的相关模块,并进一步从中挖掘出重要的调控因子。[详细]
近日,柏连阳院士团队在牛筋草抗草铵膦非靶标抗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详细]
10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定位了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PH13,揭示了其优异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明确了PH13及其同源基因在改良大豆株高和耐荫性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提高大豆耐荫性和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10月25日,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发布通知,下达福建省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市级),其中,食品领域有14项,其中,包括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类5项,STS科技成果类9项。[详细]
10月25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4年省级外国专家项目立项项目,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政审定等程序,2024年省级外国专家项目决定立项17个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6个。[详细]
10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之江实验室等研究单位合作研究,解析了核孔蛋白Nup107-160 亚复合物作为开花抑制因子FLC染色质修饰的平台参与植物开花时间调控的机制。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植物开花调控网络,并为作物花期调控提供了潜在靶基因。[详细]
前期,全国农技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和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按照“增产效果好、技术配套全、推广潜力大”的原则,筛选出了五大肥水增产增效实用技术模式。五大模式在第二十四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重磅发布。[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团队研究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化学品评估模型,揭示化学品对钩虾( Gammarus species )科生物毒性影响的关键分子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圈(Chemosphere)》上。[详细]